- 孟小俊;闫连山;易安林;李立广;
数值仿真分析了利用高非线性光纤(HNLF)的交叉相位调制(XPM)效应实现归零(RZ)码到非归零(NRZ)码的转换,并讨论了RZ信号占空比、光纤色散对转换后NRZ信号Q因子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转换后NRZ码的Q值受输入RZ信号占空比的影响;而且RZ信号与连续的探测光之间的色散差也严重影响转换后NRZ信号的Q因子值。
2010年06期 No.16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王蓓;邢丹;何岩;
文章针对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系统中具有动态带宽分配(DBA)能力的光网络单元(ONU)以太网桥接子系统,首先分析ONU板载Linux系统中网桥子系统的整体结构,然后,提出一种网桥中DBA的算法,并对此算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一般网桥,具有DBA的网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GPON远端系统的PON中有限的带宽资源,提高带宽的利用率。
2010年06期 No.162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王渊明;
文章提出一种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边界路由器实现组播和区分服务的算法,该算法利用处于分支点的边界路由器之间的标签交换路径来传输组播数据包,同时引入了信息管理点,用于计算、管理和调整组播树,实现全域的服务质量。描述了算法的具体细节和实现原理,也评价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2010年06期 No.162 8-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张傲磊;张宏进;
H.248/Megaco协议消息编码可以采用二进制或文本方式,由于文本方式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实际应用中采用的都是文本方式。文章通过研究协议消息的文本编码规范,找出文本编码方式层次化的特点,提出一种分层解析的体系架构来解码协议消息,下一层的解析是在上一层解析结果之后进行的,提高了解析效率。文章对解析其他具有相似编码特点的协议消息具有参考意义。
2010年06期 No.16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李靖;毕卫红;刘微;
针对小波阀值法对噪声非均匀分布振动信号消噪差的缺点,提出了奇异值分解(SVD)结合小波阀值消噪的算法。采用截断法构造出包含信号信息及非均匀噪声的相关矩阵并进行SVD,得到一系列正交子空间,将非均匀噪声相对均匀地分解到子空间中。选取奇异值最大的子空间分量重构信号并对此信号进行了小波阀值消噪。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非均匀噪声干扰下的振动信号提取,与直接小波消噪相比,提取出的信号失真更小,信号有效成份更完整。
2010年06期 No.162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朱梦霞;樊志刚;梁国涛;
文章重点分析了应用于光模块灵敏度外推法测试中的误码率(BER)与灵敏度成线性关系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线性关系。试验结果显示,百兆、千兆光收发合一模块的灵敏度与lg[-lg(B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9、0.999 06,线性度良好;并结合误码率的可靠性测量,提出了优化的灵敏度外推法测试方案。
2010年06期 No.16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 晏炳文;蒙向阳;
文章主要介绍了分组传送网(PTN)设备的技术和网管北向接口,重点阐述了其技术特征,包括其定义、网络层次结构、链路上帧格式和业务承载及其运行、管理和维护(OAM)/服务质量(QoS)技术;针对其设备的相关技术特征,设计了北向接口配置管理功能模块,便于全局网络管理系统(NMS)对PTN设备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
2010年06期 No.162 20-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程军;
文章介绍了传统的分组传送网(PTN)传输设备网元交叉配置过程,分析了传统的PTN网元交叉配置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通过研究几种常用PTN业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驱动的网元交叉配置方法。该方法更为快速、准确,可降低用户出错导致业务失配的概率,也可提高配置业务的效率。
2010年06期 No.162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陈艳格;马慧;
文章提出了一种在保证不影响现有网际协议版本4(IPv4)网络正常应用的同时,通过核心设备、汇聚设备向IPv6逐步升级的安全过渡方案,这种过渡经历了无任何设备支持IPv6、仅核心设备支持IPv6、部分汇聚设备支持IPv6和全部汇聚设备支持IPv6的过程。对混合网络互通的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NAT-PT)技术、可互换虚拟技术(IVI)和快速公交系统(BRT)立体交叉网进行了研究实施。
2010年06期 No.162 26-2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关建飞;施政;
文章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基于环形腔的光子晶体T型滤波器的滤波性能,比较了整体介质柱及内柱折射率对滤波器输出端口归一化透射率曲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窄带光子晶体环形腔的滤波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微环腔内部介质柱折射率与窄带滤波器下路波导输出的中心波长之间存在着近似线性的依赖关系,这为光子晶体滤波器的设计与制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2010年06期 No.16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余天威;
结合马赫-曾德干涉仪(MZI)和二元相位取样光纤布拉格光栅(BP-SFBG)构造出了一种具备多信道处理功能的光分插复用器(OADM)。首先利用传输矩阵法建立了OADM的理论模型,再结合传输矩阵法和Chebyshev恒等式实现对BP-SFBG的快速分析和计算;最后给出了一个仿真设计的实例,数值结果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为具体器件的研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10年06期 No.16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刘晴;黄勇林;
文章应用传输矩阵法对取样光纤布拉格光栅(SFBG)的反射谱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折射率调制幅度、占空比、取样周期和光栅长度等光栅参数对其反射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切趾函数对其进行旁瓣干扰处理,得到了较为理想的8通道SFBG反射谱。
2010年06期 No.162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 张小龙;余力;
基于用于过程控制的对象链接和嵌入(OPC)技术,以Visual C++6.0为编程环境,开发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该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去除噪声和去除突变预处理,采用直线标定或曲线标定方法对温度进行标定,监测效果较好。该软件克服了采用常规组态软件进行FBG监测系统软件设计所带来的缺陷,有利于FBG传感系统的推广应用。
2010年06期 No.162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 丁超;代森;黄勇林;
文章介绍一种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压力传感器,将FBG粘贴在自行设计的开口环有机玻璃上,构成了FBG传感器,给出了FBG的波长偏移量与压力的关系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所测压力范围内呈现出很好的线性特性,FBG压力灵敏度系数达到0.162 nm/N,与理论分析值基本相符。
2010年06期 No.162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陈陶;李培丽;邹建华;
设计了一种透射式强度调制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利用带尾纤的准直器(内置自聚焦透镜)直接作敏感质量块,采用双准直器组接收,经过加、减及比值运算,提高了光路的光耦合效率并使光源扰动及微弯损耗干扰的影响得到有效补偿,给出了模拟计算和初步实验结果。模拟计算和实验数据表明,该加速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一致性和稳定性。
2010年06期 No.16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李昌元;黄涛;刘永飘;陈东进;
在宽带码分多址(WCDMA)等宽带通信系统中,射频功率放大器呈现出严重的电记忆效应和热记忆效应,产生频谱再生和邻道干扰,传统的无记忆预失真技术已经无法消除信号失真而达到理想的线性化效果。针对此类有记忆性的功放,文章提出一种新的记忆多项式预失真器,以跟踪射频功率放大器特性的变化,并进行非线性补偿。
2010年06期 No.162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陈发堂;陶根林;
为了解决传统调制编码方案(MCS)选择准则对于性能提高的有限性,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MCS选择准则,并将其应用到自适应调制编码(AMC)的长期演进(LTE)系统。新准则用加权后的信噪比(SNR)为AMC系统确定合适的MCS。仿真结果表明,当吞吐量为2.8 bit/symbol时,新准则能够比两步预测准则带来2 dB的好处。将新准则应用到AMC-LTE系统,不仅在保证误码率(BER)性能的情况下补偿了由于信道时变引起的性能下降,而且也最大化了系统吞吐量。
2010年06期 No.162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卫松;胡宗福;
文章在建立正交频分复用(OFDM)-光纤无线电(ROF)模型的基础上,获得了在外部强度调制下无寄生动态范围(SFDR)等性能指标的表达式,着重分析了射频信号平均功率对OFDM-ROF系统的影响,并与单载波ROF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系统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射频信号平均功率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指标。在相同的射频信号功率下,较单载波ROF系统而言,OFDM-ROF系统的SFDR有5 dB左右的下降,系统设计时应采取措施降低OFDM-ROF系统的峰均功率比(PA-PR)。
2010年06期 No.162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李永萍;张兴周;
异步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但对适用于该系统的二维码字的研究还比较少。文章分析了扩展同余码(EQC)在异步OCDMA系统中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提出一种用于异步OCDMA系统的二维时间/频率组合码的构造方法。分析该地址码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的结果表明:由EQC和光正交码(OOC)构成的二维时间/频率组合码EQC/OOC具有良好的自相关和互相关特性。
2010年06期 No.162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雷雄俊;刘光斌;
文章分析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信号中3个频段上民用伪随机码的基本特征,包括码的生成结构、调制方式、数据构成和信号能量;结合L1上粗捕获(C/A)码的特征,讨论了GPS现代化信号(L2和L5)上民用伪随机码的改进,重点分析了数据通道和无数据通道的优势和区别以及L5上Neumann-Hoffman(NH)码的作用,定性分析了新型的伪随机码的组成和调制方式对GPS信号捕获和抗干扰性能的影响。
2010年06期 No.162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