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介绍
量子信息技术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随着国际电信联盟(ITU-T)在2019年开始设立“面向网络的量子信息技术”焦点组-QIT4N,跨领域、多专业的广泛合作成为共识。研究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随机数等量子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传统网络,特别是对于推动量子密钥分发(QKD)、量子随机数(QRNG)和量子计算等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融合发展及未来量子信息网络的演进等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立足于量子信息与传统ICT交叉融合的角度,赋能技术发展,以期能展现国内外最前沿的融合发展思想与研究成果。
鉴于此,《光通信研究》现增设 “量子信息与传统ICT交叉融合”专栏,现特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相关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和综述,真诚的期待和欢迎业内专家、同仁踊跃赐稿,共同打造精品。
2.征稿范围
围绕主题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等方面的技术或综述文章。
(1)量子通信和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物理层技术
光纤与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密码学新协议、量子中继、量子通信网络、量子通信与经典信息网络融合等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
(2)光量子芯片及器件
支撑未来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量子信息技术的功能材料、器件研究的最新发现及成果,量子材料与器件的理论模拟,量子器件中量子态的多场调控技术及其精密表征方法,量子材料与量子结构的精准制备技术,新效应新原理量子原型器件,功能化集成化量子器件,人工微纳新材料新结构量子器件等。
(3)赋能现有信息通信网络的量子信息技术
探讨与现有信息通信网络相融合的量子计算、时钟同步、量子随机数、量子传感、量子密钥分发等新的交叉融合技术与应用场景。
通过该特色专栏,以期总结汇集国内外在量子信息与传统信息通信交叉融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除纸质期刊的出版渠道外,编辑部还将通过多渠道在业界科研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中进行宣传报道;同时,为该专栏文章进行微信推送和网站集中报道,扩大影响力。
3.特邀组稿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 周 强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 银振强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赵永利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 钱 懿 主任工程师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
4.投稿方式及格式
通过《光通信研究》官方网站(http://gtxyj.wri.com.cn/)投稿系统进入“作者中心”,按系统要求填写信息,上传稿件(标题或留言标明“量子信息与传统ICT交叉融合”专栏投稿)。投稿模板及要求请参见《光通信研究》官网作者服务模板。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13886183599
邮箱: xwang@wri.com.cn ; gtxyj.wri@qq.com
特别提示:编辑部将为本专栏开通绿色通道,加急送审和处理流程,保障论文的时效性。相关审稿进度可通过网站查询或电话咨询027-87691537。
5. 特邀组稿专家个人简介:
周强,教授,博导,青年长江学者,173计划技术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黄翊东教授研究组,获工学博士学位,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作为骨干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2011年-201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黄翊东教授,主持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超级973项目)1项。2014年-2017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Wolfgang Tittel教授,负责量子互联网的实验研究和卡尔加里市城域量子互联网建设。2017年4月起,在郭光灿院士的亲自指导下,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量子实验室,开展量子互联网技术的实验系统、关键器件和应用技术等研究,已有主要成果包括: 国内首台光纤基量子光源样机、首台单光子探测光时域反射仪的主要完成人,国际上首个城域光纤量子网络、首个通信波段宽带量子存储器、首个频分复用单光子源的主要完成人,打破国外在量子探测光传感领域的技术垄断1项。在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和/或通讯作者文章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章节1章;授权发明专利5项。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量子互联网研究平台(量子隐形传态/量子中继/量子纠缠网络)、量子互联网关键器件(量子网卡/量子存储器/量子换能器/量子界面/量子光源/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纳光机电量子器件)、量子互联网应用技术(量子探测/经典-量子融合互联/量子密钥分发/量子传感)等。带领信息与量子实验室团队承担JW科技委JCJQ、国家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国拨经费xxxx余万元。担任国内外学术会议分会场(共同)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多次做特邀学术报告;担任Science Bulletin, Photonics Research,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期刊的通信评审人;担任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的评审专家;现为中国光学学会终身会员,《量子电子学报》编委委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IEEE会员。

银振强,201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量子信息的研究工作,获2018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两项。银振强在量子密码、量子随机数的协议安全性证明、实际安全性分析和实验设计方面做出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工作;累计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X)各1篇,Optica 2篇;个人H因子达29。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目前担任IET Fellow,IEEE/OSA高级会员。2018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个人奖获得者。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奖励13次,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7次。近5年,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00余篇,Google学术论文引用45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10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完成特邀报告20余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6项,提交IETF/ITU-T国际标准建议文稿60余篇。担任Springer Handbook of Optical Networks主编、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高校邮电学报编委。先后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Co-Chair和TPC委员40余次。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定义网络、F5G、量子互联网、卫星激光组网等。

钱懿,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博期间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理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实用化低成本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研发,及量子密钥分发与现有通信设备的融合应用方案的探索。目前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以及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牵头硅材料和三五族材料的杂化集成量子密钥分发芯片、器件、系统的研制,从实用性、性能、低成本指标均在国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大型工业界会议(OFC, ACP等)发表若干篇相关论文,在多个量子技术相关标准组织(CCSA, ITU-T, ETSI)参与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拥有3件美国授权专利,4件国内授权专利,其余在申请中专利十余件。